被限高的王健林,那个曾说“一个亿小目标”的男人如今连高铁票都买不起
网信彩票官方网站
网信彩票官方网站

新闻动态

被限高的王健林,那个曾说“一个亿小目标”的男人如今连高铁票都买不起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5:19    点击次数:89

好文3654字 | 8分钟阅读

作者:小明 | 编辑:萧炎

边界感小站寄语:“边界,不是墙,是给自由留的缝”

欢迎您的阅读……

王健林的”小目标”与”大困境”

王健林从“一个亿小目标”到被限制高消费的人生转折,折射出中国商业环境的深刻变迁。这位曾连续多年蝉联中国首富的企业家,如今却因万达集团债务纠纷被法院限制高消费,形成强烈反差。2025年9月26日,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了一则限制消费令,案号为(2025)甘01执恢249号,执行标的1.86亿元。这不仅限制了王健林的个人高消费行为,更让这位71岁的老人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
从军营到商海,那个在旧城改造中摸爬滚打的身影展开剩余88%

1989年,大连市西岗区北京街旧城改造项目启动。当时的王健林刚从部队转业,接手了一家负债几百万的区政府下属公司。这个项目成本1200元/㎡,而当时大连市最好地段的房价不过1100元/㎡,明显是赔钱买卖。但王健林却敢于创新,将“没窗户的暗厅改造成有窗户的明厅”,安装防盗门,让卫生间入户——这些看似”小儿科”的改动,却让万达赚到了第一桶金。

那个在工地上天天磨破几双鞋、晒得比工人还黑的年轻创业者,如今已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。据一位曾与王健林共事的同事回忆:“他当年在工地上的时候,总是第一个到现场,最后一个离开,连中午都不休息,就为了把项目做精做细。”这种军人般的坚韧和务实,正是万达能够在90年代迅速崛起的关键。

一个亿的小目标,一场豪赌的大失败

2016年,在央视《对话》栏目中,王健林说出了那句广为人知的”小目标”:“定个目标咱们去奋斗,做到了不是更好,做不到挣了八千万,咱也挺乐呵,先把目标要放大。我在公司里提的第一个目标是三年之内做到一个亿,当时公司很多同事觉得不可能实现。”

这句话本是王健林对团队奋斗精神的激励,却被公众解读为“企业家的野心宣言”。当年那个敢于在旧城改造中冒险的年轻人,如今却在资本市场的对赌协议中栽了跟头。

2016年,万达商业从港股退市时,王健林与投资者签订了对赌协议:若2018年前未能实现A股上市,需按12%的年利率回购380亿元股权。2021年,万达再次冲击上市,又与22家投资方签订了新对赌条款:若2023年底前未完成上市,则按8%年息履行回购义务。

然而,2023年底上市计划再度搁浅,700多亿元的回购义务瞬间引爆危机。据知情人士透露,融创、苏宁等投资方陆续提起仲裁,要求万达支付合计145亿元的回购款,这直接导致万达600亿元股权重组受阻。

从首富到限高,一场关于尊严与责任的商海沉浮

2025年8月,71岁的王健林现身新疆克拉玛依,考察乌尔禾文旅项目升级和独山子大峡谷开发。现场照片显示,他身形消瘦、弯腰驼背,脸部松弛且皱纹明显。据一位了解王健林的人士透露:“他最近半年跑了15个城市谈合作,为了说服一家国企接盘部分万达广场,亲自带着团队熬夜改方案。”

那个曾在全国各地大刀阔斧搞建设的企业家,如今却在为筹措百亿现金流而焦头烂额。自2023年以来,万达已累计出售109座万达广场,包括2025年5月一次性出售的48座核心广场,交易金额约500亿元。此外,万达还变卖了万达电影控股权、海外文旅项目、酒店管理公司等资产。

更令人感慨的是,王健林父子的财富已从巅峰时的千亿级缩水至588.1亿元,排名跌出财富榜前50位。但即便如此,王健林仍坚持”欠账必还”的原则,没有转移资产或申请破产,而是主动提前还了3个多亿的贷款。

万达的轻资产转型:一场与时代赛跑的生死时速

面对债务危机,王健林并非坐以待毙。2024年,他提出“轻资产转型2.0”,试图通过输出万达广场运营管理模式赚钱。2025年5月,万达与太盟投资、腾讯、京东等机构达成交易,将48座万达广场出售,但日常运营仍由万达负责。

这种”轻资产模式”本是万达的救命稻草,却因过度依赖母公司关联交易而陷入困境。据万达商管2024年Q3财务数据,其租金收入随广场数量减少而下滑,而账上现金仅115-151亿元,难以覆盖400亿元的短期债务缺口。

与此同时,万达广场的出租率也从2020年的99%以上下降到2024年的82%,租金收入同比下降18%。一位长期关注万达的人士评价:“万达的轻资产转型战略看似合理,但在行业下行期,这种模式反而加速了资产流失和品牌价值稀释。”

从黄俊到霍英东,企业家精神的另一种诠释

在王健林遭遇困境的同时,另一位企业家的故事却在2025年9月引起广泛关注。新疆乌什县的残疾企业家黄俊,从靠70元借款闯荡的打工者成长为带领群众致富的企业家,荣获“自治区自强模范”荣誉称号。

黄俊的故事令人动容:2013年,他借款300万元创办新旺建材有限公司,不仅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,还在2024年乌什县7.1级地震后第一时间捐款10万元,派出公司设备参与救援。即使在2019年确诊食道癌的情况下,他仍坚持带领企业突破困境,实现规模与效益双提升。

黄俊的坚韧与王健林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,却共同诠释了企业家精神的本质。正如霍英东在改革开放初期所说:“希望国家兴旺、民族富强”,他投资兴建中山温泉宾馆和广州白天鹅宾馆,开创国内合作经营旅游宾馆先河,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曾下榻于此,留下“不走回头路”的经典话语。

霍英东的故事同样令人敬佩:尽管在建设白天鹅宾馆期间累倒,他仍坚持推动项目落成,最终将价值超20亿元的宾馆无偿移交广东省政府。他以商业智慧推动行业变革,在国家需要时倾力相助,始终将个人与家国命运相连。

时代浪潮下的商业沉浮:一场关于周期与反脆弱的思考

王健林的困境,本质上是中国商业环境周期性变化的缩影。根据经济周期理论,房地产行业存在3-7年的中短周期波动。万达的扩张恰逢上升期,但未能预见下行期(如2020年“三道红线”政策)的冲击。

反脆弱理论中的”杠铃策略”或许能为王健林的困境提供启示:在安全领域保守,在机会领域适度冒险。塔勒布在《反脆弱》一书中指出:“几乎每个经济活动中,长、中、短三种周期是并存的。”

王健林的高杠杆扩张模式,正是缺乏“防御性冗余”的典型。万达商管的应收账款从2018年的1.62亿元飙升至2021年的16.83亿元,增长超过十倍。其中,90%以上的应收账款来自同系附属公司,金额高达15.2亿元。这种“打肿脸充胖子”的做法,最终让万达陷入流动性枯竭的困境。

相比之下,霍英东和黄俊的故事则展现了另一种商业智慧:在逆境中坚持创新,在危机中保持韧性,在时代变迁中调整战略。霍英东在1967年香港地产低潮期逐步退出房地产业,与北京方面联系日益紧密,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。黄俊则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,仍坚持带领企业突破困境。

当限高令成为人生转折点:一场关于企业家尊严的思考

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的消息迅速登上热搜,引发网友热议。有人调侃:“他现在实现了亏损几十个小目标。”也有人感慨:“老王终于还是走到这一步了啊……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衣食无忧肯定没问题的。”

但最令人动容的,是王健林在困境中的坚持与担当。据一位了解万达内部人士透露:“王健林虽然被限高,不能坐高铁商务座、住五星级酒店,但他每天早上7点准时到公司上班,很少再上娱乐热搜。”

这种坚持与担当,正是企业家尊严的体现。在商业世界中,成功与失败是常态,但如何面对失败,却能彰显一个人的品格。王健林没有选择转移资产或申请破产,而是主动出售核心资产、提前还款,试图通过轻资产转型寻找出路。

相比之下,一些企业在面临危机时,往往选择逃避责任或转移资产。但王健林的选择,却赢得了公众的尊重。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写道:“曾经的首富落魄了,但我更敬佩他跌倒后仍坚持站起来的态度。”

万达的困境,一个关于商业与人生的深刻寓言

王健林的故事,远不止是一个企业家的沉浮。它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中国商业环境的变迁与挑战,也是一堂关于人生与责任的深刻课程。

从“小目标”到“限高令”,王健林的人生轨迹展现了商业世界的残酷与现实。他曾说:“人的目标是一点点变大的,情怀也是一点点变大的。”如今,他却在为筹措百亿现金流而奔波。

但这并非终点。正如一位财经分析师所言:“万达的困境并非个例,而是中国商业文明转型的缩影。当高杠杆增长模式遭遇经济下行期,许多企业都在经历阵痛。”

王健林的挣扎,或许正是一个时代终结的注脚。从1990年代的旧城改造到2010年代的轻资产转型,万达的每一次战略调整都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。如今,当时代浪潮退去,万达集团正从“地产开发商”向“商业运营服务商”转型,试图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寻找生机。

结语:商海沉浮中,尊严与责任永不过时

王健林的故事,让我们看到商业世界的复杂与多变,也让我们思考成功与失败的真正含义。没有人能够永远站在浪尖,但如何面对跌落,却能彰显一个人的品格与价值。

从军营到商海,从“小目标”到”限高令”,王健林的人生轨迹告诉我们:商业的成功与失败,往往与时代环境紧密相连。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,保持尊严与责任,才是企业家真正的”小目标”。

正如霍英东所言:“希望国家兴旺、民族富强”,黄俊所践行的“生命有恒,奋斗不止”,王健林的“欠账必还”,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企业家的脊梁。

当限高令成为人生转折点,王健林或许正在书写另一个版本的“小目标”——不是关于财富的积累,而是关于尊严的坚守与责任的担当。这或许才是商业与人生最深刻的价值。

注:本文基于真实事件改编,插图、人物对话及心理描写为艺术化创作

发布于:浙江省